三等奖获得者
——三副 庞湛雄
今年的海员日特别强调“和谐无扰”,这让我感触很深。远洋航行时,我们长期漂泊在海上,船就是我们的家。为了让这个家更温暖,我们的船经常组织集体活动,比如甲板烧烤、包饺子聚餐。船长会耐心倾听年轻船员的烦恼,大家总爱讲几十年航海的有趣故事。这些点点滴滴,让漫长的航程不再孤单,也让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。
今年还是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,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。从古至今,航海人始终在连接着世界。作为新时代海员,我们传承着这份使命,也守护着这份责任。愿每一艘船都平安归来,愿每一次航行都满载清风。
站在船头,海风拂面,我仿佛听见大海在诉说:扬帆吧,新时代的航海人,深蓝的梦想就在前方!

作为初上远洋轮的实习生,理论课上学过的“海上安全”更像抽象的概念,直到那个在船头值班的夜晚,那艘不期而至的小船,和那两道及时亮起的光束,才让我真正触摸到它的分量——安全无小事,它藏在每一次警觉的瞭望和果断的行动里。
那晚,我们的船在锚地抛锚休息。海面漆黑如墨,只有锚灯和航行灯在寂静中闪烁。我独自守在船头,感受着略带咸腥的海风,内心既有初次当值的兴奋,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。锚地虽然相对平静,但并非绝对的安全港湾。突然,值班高频里传来驾驶台二副急促而低沉的声音,打破了夜晚的宁静:“船头!船头!注意!我船左后方约500米处,有一艘未开灯的小艇正低速向我船尾部接近!行为可疑!去看看干什么的!”我心头猛地一紧,立刻循着二副指示的方向望去。黑暗的海面上,勉强辨认出一个模糊的黑影,像幽灵般悄无声息地向我们庞大的船体尾部漂移过来。它的无声无息和未开灯的状态,在锚地的规则下显得格外扎眼,一股寒意瞬间爬上我的脊背。孤独感和潜在的威胁感在那一刻被无限放大。
“船头收到!” 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,但话筒传出的声音还是泄露出一丝紧绷。 “立刻!” 二副的声音斩钉截铁,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,“马上离开船头位置,迅速转移到船尾左舷安全区域!同时,用你的强光手电,持续照射那艘可疑船!我马上用激光笔支援!快!”安全规程瞬间取代了慌乱。我立刻关闭船头不必要的灯光(避免暴露自己位置),猫着腰,沿着熟悉的甲板通道,以最快的速度向船尾指定位置转移。心跳如鼓,但脚步却异常沉稳。我知道,此刻的转移不仅是为了自身安全,也是为了占据有利位置进行观察和威慑。
刚抵达船尾左舷,我立刻举起配发的强光手电筒,一道雪白刺眼的光柱瞬间撕裂黑暗,精准地、持续地打向那个越来越近的模糊黑影!几乎在同一时间,从高高的驾驶台外侧,另一道更为凝聚、穿透力更强的绿色激光束,如同利剑般从天而降,稳稳地照射在可疑船驾驶台的位置附近!
两道光芒,一道来自下方,一道来自高处,在漆黑的海面上交汇,牢牢锁定了那个不速之客。它们不仅是物理上的光线,更是最明确、最具威慑力的警告信号:“我已看见你!保持距离!”
也许是这突如其来的强光照射和激光锁定起了作用,也许是被驾驶台发现后通过其他高频频道进行了警告。那艘小船明显迟疑了一下,速度放缓,然后缓缓改变了航向,最终掉头,消失在了更远的黑暗之中。危险警报解除。
我靠在冰冷的船舷上,手电光柱依然下意识地照着它消失的方向,手心里全是汗,后背的工作服也已被冷汗浸湿。刚才那几分钟的紧张对峙,时间仿佛凝固了。驾驶台里传来的声音,那果断的指令,那及时的激光支援,还有自己手中这道驱散了黑暗和不安的光柱……这一切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我航海生涯中最真实、最震撼的“安全交响乐章”。

船舱是风浪中飘摇的搏斗之地,每一份工作,都如履薄冰。稍有不慎,湿滑的甲板可能瞬间让人滑倒,卷扬的绳索或成伤人猛兽。安全帽系紧于头顶,是守护头颅的城墙;救生衣贴身束裹,是浪涛里飘摇不沉的最后依靠;手套则成了抵挡磨损与锐角的坚实屏障。
船长更是时刻嘱咐我们在甲板干活时注意安全,及时清理异物以及可能会让事故发生的隐患。也让我们知道防护用具皆非负担,而是生命之舟的铺路石。安全是肩头沉甸甸的重量与责任,绝非轻飘飘浮于口头的空洞口号。在这浩渺之上,唯有恪守安全规程,方得始终平安。

虽然航行艰苦,但船上的生活也有温暖时刻。上周遇到连续阴雨,大家都有些疲惫。大副组织我们在餐厅包饺子,面皮在摇晃的船上特别难擀,但欢声笑语中,我们包出了各种奇形怪状的"航海饺"。饭后,我们还一起玩着三国杀卡牌。这些点点滴滴,让钢铁的船舶有了家的温度。

中国航海日双庆之际,我深深体会到,“和谐无扰”的航行环境,需要我们每一个在船人员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,用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的行动去主动捍卫。那夜船尾的光,不仅驱散了可疑的船只,也彻底照亮了我心中对“安全无小事”的理解——它是深蓝梦最坚实的护航舰,是我们献给这片大海和自己职业生涯最庄重的乐章。扬帆路上,这束光将永远指引着我!